- 联系人:张经理
- 邮箱:475212228@QQ.COM
- 地址:江苏常州市武进区邹区镇
可使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;无肉使人瘦,无竹令人俗;人瘦尚可肥,俗士不可医;竹解虚怀是我师!
在古代士大夫精神生活层面,竹之地位颇为尊贵,其与松、梅并称为“岁寒三友”;又与梅、兰、菊合称为“四君子”。可见竹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。的确,竹之形态、性情皆堪赞美。其秆挺拔秀丽,其叶潇洒多姿、其形千奇百态,其质优雅至美。每当雅兴相随而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,流连于竹林之间,冥思遐想不禁油然而生。
竹无牡丹之富丽,无梅花之清雅,无松柏之伟岸,无秋菊之奔放,但其虚怀寂静的特征,高风亮节的品格,朴实无华的外貌,却为他物所难匹也。且不苛求环境,不玄耀自身,悠然恬淡,默默无闻,把绿荫奉献大地,将美好留给人间。古人将其亦柔亦刚,坚韧有节等等生物形态特征予以归纳升华,并比附于人中君子,故而成为有德之人精神风貌的实物参照和楷模,并随着其内涵的不断丰富,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品格、禀赋和美学精神的重要象征。
翠竹不但可美化人的生活,更能陶冶和升华人的情操。其不畏逆境,不惧艰辛,中通外直,宁折不屈的品行,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。在精神文化方面,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,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,对中国文学、绘画艺术、工艺美术、园林艺术、音乐文化、宗教文化、民俗文化的发展,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。
青青竹林,淡淡篁叶,古往今来不知令几多骚人为之吟诗作赋,令无数墨客为之画影图形,形成了中国不可或缺的竹文化意象。作为文学的重要题材,《诗经》中就有大量咏竹诗,直接提及者有五首,出现七次;间接提及者则有数十首之多。如《诗"卫风淇奥》中“瞻彼淇奥,绿竹猗猗”便是。此后,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,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杰作,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系列,在中国文学殿堂中独树一帜,异彩纷呈。
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,一向认为诗画一体,书画同源。表现竹子的诗画中,不乏佳作名篇。据《太平御览》,书圣王羲之子徽之曾“暂寄人空宅住,使令种竹。或问暂住何烦尔?啸咏良久,直指竹曰:‘何可一日无此君!’”宋代名士苏东坡曾作《于潜僧绿筠轩》有云:“可使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使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人瘦尚可肥,俗士不可医。”
竹文化博大精深,爱竹情结根深蒂固,一身傲骨,屹立于赤县神州之山野,一腔虚怀,净化着炎黄子孙之灵魂;又似一泓清泉,滋润着国人的心田,哺育着后辈的成长。仿木花架与竹有不可分割的情怀。
- 防火防盗——水泥仿木栏杆[2016-02-23]
- 仿木必将成为户外园林景观的主流[2015-12-30]
- 仿木花架/栏杆面层的养护[2017-08-15]
- 我们为什么选择仿木制品?[2016-01-12]
- 水泥仿木工艺在现代园林建筑中的重要性[2017-02-14]
- 仿木栏杆的造价与强度如何?[2017-08-21]
- 水泥仿木花架制作步骤[2017-03-09]
- 廊架设计巧思[2016-03-08]